1xbet2018年,重庆市体育局印发了体育“1+5+1”行动计划,最后一个“1”代表智慧体育政务惠民平台建设。
去年1月,名为“体育重庆”的智慧体育政务惠民平台正式上线,我和身边的很多老师、学生,还有很多朋友都试用了这个新平台,里面有很多实用内容,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作为一名体育圈的政协委员,我提交了《让智慧体育真正“智慧”起来》的提案,希望智慧体育建设更加完美,让体育更好服务于民。
过去提起智慧体育,可能很多人觉得只是专业运动员的事。比如,教练给专业运动员佩戴装有GPS的智能背心,可以让我们把训练数据化。通过身体反馈的数据,了解运动员的训练情况,合理增减训练量。
最近几年,智慧体育深入百姓日常生活。通过无处不在的各式传感器,智慧体育让我们实现了对各种体育行为的全面感知。
对于普通人来说,智能体育近在咫尺:每天在微信运动比拼日常步数的人不少;在支付宝通过体育服务程序打卡、赢取运动红包的人也很多;喜欢跑步、健身的体育爱好者喜欢用各种智能手环提高锻炼效果。
在我们西南大学,同样有了最简单的智慧体育场景运用——过去,大家可能遇到过拿着球拍、篮球去锻炼,到了运动场馆却发现没场地的尴尬,现在不用担心了,依托大数据体育公共服务移动平台建设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们将各个运动场馆信息同步到学校官网上,通过官网公众服务页面,大家可以提前预订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运动场地。提前在线支付,按照预订时间到达场就可以锻炼,大大提高了场地使用率。
我认为,重庆市体育局提出的“1+5+1”行动方案,专门把智慧体育政务惠民平台建设列为单独的“1”,1xbet是很有必要且非常明智的。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虽然我不懂电脑技术,但是我还是关注了这个新平台的建设,因为体育智慧化是未来体育发展的方向。
“体育重庆”在线惠民服务平台正式上线,我们学校的不少老师、学生,以及我身边的一些朋友,都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关注。大家纷纷表示,新平台很不错,既有重庆体育场馆信息显示,也有赛事资讯、相关健身知识推送。
我们在使用中,也发现新平台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是场馆信息不够智能化,预订场馆仍需通过电话,没有直接开通网上预订功能;其次是赛事资讯更新不够及时,用户无法获得最新的赛事资讯;第三是选取的一些健身知识文章不够严谨。
我是从事运动医学研究的,对于健身类文章都看得比较仔细,“体育重庆”微信公众号科学健身指导栏目中一篇名为《比去健身房方便!三种“神器”在家练出好身材》的文章,推荐用弹力带、小皮筋、瑜伽球在家锻炼身体。文中提到的三种锻炼工具和锻炼方法都没问题,但是忘了提醒大众,每周2至3次中等负荷力量训练,如何具体应用这些“神器”达到中等负荷。另外,所有抗阻力运动,尤其是大肌肉群参与的抗阻力运动,动作的正确性比阻力的大小更重要。类似文章应该提醒大家注意,在没有建立正确动作模式之前,不要盲目去做抗阻力运动,否则极易导致运动损伤。
事实上,力量训练要循序渐进,从无负荷正确动作模式练习开始,逐渐过渡到对抗自身重力或小负荷的抗阻力练习,1xbet再逐渐过渡到中等负荷练习。
根据智慧体育政务惠民平台实施计划,新平台将经过三个阶段实施,目前处在第一阶段——建设智慧体育平台的各项功能。第二阶段将按照市体育局统一部署,联动直属单位和各区县体育局,完善“体育重庆”主要政务惠民在线数据。第三阶段将按市体育局统筹安排,全面实现“体育重庆”智慧政务平台各项运维服务。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发现新平台第一阶段存在问题后,我也在思考如何改善。去年在重庆举行的智博会,给了我很大的灵感。在智博会S4馆高新区展台,我看到了未来的智慧体育馆展示——通过手机预订锻炼场地;整个体育馆全部由智能控制,通过手机上的支付宝,还可以先锻炼后付款;锻炼时有现场录像,锻炼后可以购买锻炼视频,交由专业教练分析;还能提供远程教学。
在赛事资讯方面,我认为赛事报名功能应当加强,只要是重庆举行的全民健身赛事,都可以推送报名渠道。可以增加视频或者直播,提高用户体验感,用户参赛之后还应提供有关他(她)的比赛照片或者视频的下载功能。
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1xbet是智慧体育的终极目标。我觉得,在体育健身知识方面,应当增加用户调查板块,加强用户个人健康管理,通过和重庆各大高校、专业队体育专家合作,提供科学准确的健身知识。未来,还可以考虑增加智能化运动处方的推荐。
你愿意锻炼身体减肥吗?记者采访发现,只要是身体稍显肥胖的人,都会给出肯定答案。可肯定答案也显示,经常参与体育锻炼(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次,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30分钟及以上)的人并不多。
根据重庆市体育局最近一次(2014年)公布的《重庆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调查报告》,重庆18岁至40岁青壮年人群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比例仅为30.5%。
记者没有参加这次调查,但只能遗憾地承认,我也缺乏体育锻炼,参加调查还会拉低数据比例。
那个在暑假晨练两小时,到了高三不在教室自习也要上体育课,大学每天到篮球场打球的我,去哪儿了?
在刚到报社工作时,当时每天上午起来打篮球依旧是常态。可是,当一起锻炼的兄弟们先后因家庭、工作等原因,很难再聚到一起打球后,锻炼就没了动力。
现在我面临的尴尬是,如果跑步,担心伤膝盖;如果在室内健身则是得不偿失,曾花1200元办健身卡,最后只去了两次。自己在家健身自律性不足,仰卧起坐+俯卧撑无法坚持天天做。
智慧体育的推出,让我看到了新的希望:通过云计算支撑的电商,让不爱买东西的我也在买买买;一样有云计算支撑的智慧体育,是否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分析我的行为,为我推送我最喜欢的体育资讯,给出最合理健身建议,进行科学互动指导,让更多像我一样的人重返运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