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bet官方网站中国网新山东6月14日讯 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期待的内在要求,是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构建体育强市的重要保障。持续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供给能力,青岛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体育局制定印发了《青岛市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方案》。
为向社会各界介绍方案的相关情况,6月14日上午,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青岛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仉元明,青岛市体育局副局长张馨,青岛市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处处长王海鹏,市体育局群众体育处处长李莉到会发布,并回答媒体朋友们的提问。
2022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意见》,提出8方面29条措施,为“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体育事业发展明确工作思路。《意见》印发后,市发展改革委立即会同市体育局等相关部门,召开座谈会深入领会文件精神,并结合青岛市全民健身体育发展实际对《意见》相关要求进行细化,提出切实可行的落实举措,起草青岛市《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编制过程中,充分研究借鉴了《青岛市全民健身条例》《青岛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青岛市“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青岛市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实施意见》《青岛市全民建设场地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等文件,会同市体育局采取实地调研、组织专家论证等形式对《实施方案》进行完善。
《实施方案》全文共8000余字,涵盖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4个方面。其中,指导思想部分明确了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宗旨、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等内容;主要目标部分针对2025年及2035年两个时间节点分别提出了具体目标;重点任务部分从7个方面全面落实中央部署,结合青岛市实际,增加方案的指导性和可行性,细化为27条具体措施;保障措施部分基于统筹协调、支撑要素、制度保障以及补齐短板的角度提出6条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组织领导、注重因地制宜、拓宽资金渠道、保障土地供给、加强人才培养和优化执法监管。
明确了概念内涵和发展思路。《实施方案》从更灵活的体制机制、更均衡的资源布局、更绿色的健身载体、更丰富的赛事体系、更广泛的群众参与、更科学的运动方式、更浓厚的社会氛围、更强大的要素保障等方面,明确了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高”的内涵,也为今后一段时间全市全民健身工作提供了遵循。
明确了多元供给主体。《实施方案》提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按照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基本原则,发挥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同时提出了多项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全民健身的具体举措,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支持投资建设健身场地设施、举办赛事活动、创建体育组织等。
明确了科学资源布局。《实施方案》提出加大城乡统筹,合理布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特别是加大对农村体育公共服务资源的倾斜力度,不断增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资源的供给能力。
明确了标准体系。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落实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器材装备等标准。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器材装备、各类场馆建设、运动技能、赛事活动、教育培训等体育服务领域制度,探索建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统计监测制度。
按人口要素统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实施方案》提出,要根据常住人口总量、结构、流动趋势,合理布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这是解决公共服务资源供需错配、推动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十四五”时期,市发展改革委编制印发了《“十四五”公共服务发展规划》,提出“立足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优化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强化精准服务”“以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为基本依据,统一布局基本公共服务重大基础设施”等措施,这是今后一段时期优化全市全民健身功能布局的主要参考。
促进全民健身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近年来,人民群众健身需求发生转变,与在传统运动场馆进行体育锻炼相比,人民群众更愿意在自然生态环境中享受运动的惬意。《实施方案》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体育公园建设,“十四五”时期全市将新建和改扩建中大型体育公园12处,形成覆盖广泛、类型多样、特色鲜明、普惠性强的体育公园网络,积极打造与自然生态有机融合,具备体育健身、运动休闲、娱乐休憩等多种功能的全民健身新载体。
推动全面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方针和任务。为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实现大众健康管理服务从单纯依靠医疗卫生被动、后端的健康干预,到体育健身“主动、前端的健康干预”的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倡导“运动是良医、健身是良药”理念,推进体卫深度融合,推广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项目。
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全民健身。新一轮科技革命突飞猛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全民健身融合发展将推动服务供给方式深刻变革。《实施方案》中提出加大探索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中的应用,加快运用5G等信息技术改进场馆管理和赛事服务。
坚持高位推动。党的领导是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根本保证。《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强党对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市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作用,汇聚工作合力,定期督导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做好要素保障。统筹好资金、土地等要素,持续扩大全民健身公共设施供给。《实施方案》提出要拓宽资金渠道,利用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等渠道,保障公共财政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投入。进一步健全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合理安排用地需求。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利用工业厂房、商业用房、仓储用房等既有建筑及屋顶、地下室等空间在确保房屋使用安全的前提下建设改造成体育设施,盘活城市空闲土地资源。
加强人才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稳步提高全民健身标准化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保障。《实施方案》提出要扩大全民健身人才队伍总量,统筹规划青岛市体育人才发展计划,支持高等院校加强体育管理、社会体育、休闲体育等相关专业建设,培养适应全民健身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要加大体育引智力度,定期选派重点领域专业人才参加对外交流培训,加强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人才队伍的互联互通。探索引入市场资源,建立全民健身人才合作培养基地。加快冰雪、足球、马拉松、户外运动等紧缺领域人才培养。
培育青岛体育文化。讲好青岛体育故事,积极落实全龄友好理念,夯实广泛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群众基础。《实施方案》提出要实施全民健身文化创作精品工程,充分挖掘青岛特色体育文化内涵,组织开展体育文化主题优秀作品的创作和评选,加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推动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传承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提升城市体育文化软实力。打造一批科学健身传播平台,发挥体育明星正能量,加强青岛体育文化建设。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青岛市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出发点,立足体育惠民,做好体育民生,加快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优化领导体系。及时建立青岛市全民健身联席会议机制,明确组成和任务分工。涉及全民健身重点事项、重要文件,及时通报成员单位,广泛听取意见建议。针对难点瓶颈问题,召集相关部门专题研究1xbet,形成推动工作强大合力。
突出规划引领。高站位、高起点筹划“十四五”全民健身,制定青岛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出台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实施意见、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以清晰的思路和目标指导全民健身工作开展。
推动法治保障。《青岛市全民健身条例》列入市人大常委会2022年重点推进项目,已于2023年4月通过市人大常委会一审。借助条例起草,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落实具体措施,解决实际问题,以法治方式推动青岛市全民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
加大投入建。已连续9年将健身场地建设纳入“市办实事”,共建成700余处以笼式多功能运动场为主的运动场地。全市累计健身设施已达1.1万处,基本建成了城市社区“8分钟健身圈”,实现了农村健身工程全覆盖。青岛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3㎡,高于全国2.62㎡。优化建设内容,创新提出建设全民健身体育公园,2023年将新建、改扩建全民健身体育公园10处、健身步道和设施300处,进一步满足群众高品质、多样化健身需求。
主动作为融。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更新和山头公园整治,体育设施建设方案纳入浮山、太平山整治总体方案,太平山智慧健身步道项目已进入实质阶段。全力推动国家标准体育公园建设,“十四五”青岛市担负7个国家标准体育公园任务,实际计划完成15个,目前已完成新建改建7个,进度走在全国前列。
优化机制管。在全市开展全民健身设施专项清查,摸清底数、建立台账,清理隐患,提升场地设施服务质量。出台《青岛市体育局室外健身设施配建办法》《青岛市全民健身设施管理办法》,着力解决设施重建轻管问题。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下发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的通知,推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能开尽开”“应开尽开”。
体育社会组织覆盖面更宽。以各级体育总会为纽带,统筹推进基层体育协会、健身俱乐部、群众自发性健身组织的发展。目前各区市都建有体育总会和老年体协,拥有137个乡镇街道体育总会;市级单项体育协会71个、体育俱乐部530个;区市级协会组织236个、俱乐部594个,乡镇协会组织101个,114个行政村建有体育总会,四级体育社会组织网络逐步健全壮大,覆盖延伸到群众身边1xbet。
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凸显。制定青岛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每年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1500人以上,全市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万余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2名。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依托全市5700余处健身辅导站点,经常性开展交流展示、志愿服务,当好群众科学健身的宣传员和带头人。
体育志愿服务队趋于常态。2022年,在市、区市、社区三级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市体育局358人、区市体育部门208人、社会体育指导员1800余人下沉社区,常态化进社区开展体育公益服务,组织设施巡检、项目推广、公益培训、健康咨询等,受到市民欢迎。
应对疫情形势,线上赛事不断线。疫情期间第一时间推出居家健身,青岛市案例被体育总局作为典型向全国推广。持续推出全民健身云上运动会、云走齐鲁线上万人健步走、线上马拉松等活动,每年组织线项,市民参与超过千万人次,确保了疫情期间全民健身不断线。
突出打造品牌,赛事活动更多样。持续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登山节、迎新跑、青岛球王系列赛、民间草根足球赛等参与广泛的体育赛事,做强做大传统群众赛事。创新举办跑遍青岛、跑遍胶东、城市定向赛、时尚体育季等全新品牌赛事,构建多层次、常态化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每年开展各级各类赛事活动千余项,实现了健身活动人群、项目全覆盖。
坚持重心下移,社区活动受欢迎。重点开展“全民健身进社区”系列活动,连续3年举办社区运动会,各区市广泛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2022年全市举办社区运动会超过600场次,提升了群众知晓度、参与度、满意度。创新开展“一个主题口号、十个区市联动、百项精品赛事、千处场馆免费、万张消费券发放、十万器材巡检开放、百万群众参与健身”的群众体育工作,在全市掀起群众体育热潮。
体卫融合走在前列。在全国率先成立“体卫融合专家咨询委员会”,挂牌命名市立医院等20家“体卫融合试点单位”,培育省体卫融合试点单位8家。创新研发并推广使用《青岛市全民健身“运动处方”推广手册》,组织超重青少年关节疾病预防、脊柱健康线上自查活动。青岛市体卫融合做法和案例在全国推广。
健康指导送到身边。探索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验“青岛模式”,组织国民体质监测“六进”,每年完成7000例以上样本量测试。2022年首次发布市民体质状况白皮书,开通“你健身我帮办”健身服务热线,把科学的健身指导服务送到市民身边。国民体质测定合格以上比例连续多年高于94%。
智慧体育实质迈进。“全民健身一张图”列入全市重点建设的12大数字应用场景之一,计划2023年6月上线运行。项目具备全民健身地图、健身设施一键报修、赛事活动发布、健身场馆预定等功能,建成后将有效整合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赛事活动等资源,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数字化、精准化、便捷化水平。
以健康理念来引领。向全市发出“每天158”全民健身行动倡议书1xbet,引导市民树立“每天锻炼1小时、经常跑步5公里、快乐健行8000步”的健康生活理念。组织线下线上科学全民健身志愿宣讲,录制发布科学健身指导视频和小课堂百余部,大力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
以典型示范来带动。在全市范围内评选健身形象大使,组织全民健身示范社区(村)、体育社会组织、企业、站点、体育健身休闲广场、社会体育指导员、家庭、运动达人等“八个一百”评选,吸引更多的优质资源向社区流动、为市民服务。
以全员参与来培育。开通“体盛民康”号主题巴士,组织“青岛体育随手拍”系列摄影作品公益征集展示,制作“运动起来,做生活的冠军”主题公益宣传片、动漫宣传片,带动更多市民了解体育、重视健身。连续3年发放体育消费券,让市民体验多种项目、得到最大实惠,让健身走进生活、成为习惯。
下一步,我们将以出台《青岛市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方案》为契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积极争创全动健身模范市,进一步强化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开放力度,不断丰富全民健身活动载体,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全民健身品牌,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持续稳步提升市民健身意识和身体素质,为健康青岛、体育强市建设贡献力量。
“十四五”以来,青岛市部署开展了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持续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结合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谋划建设了一批方便人民群众开展体育运动的设施项目,努力解决好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问题。
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拓展全民健身新空间,国家发改委、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大力推进体育公园建设,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体育局专门编制了《青岛市“十四五”时期体育公园建设方案》,从科学规划布局、合理利用土地、建设特色公园、拓展资金支持渠道等方面初步提出了10条举措,在方案编制过程当中根据体育健身需求规律,突出发挥人口“定位器”的作用,借助人口大数据平台,结合各区域人口情况对体育公园统筹谋划,按照常住人口结构和发展趋势布局体育公园的建设项目,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补齐社区体育服务设施的短板,合理预留了下一步体育公园的建设空间,目前“十四五”期间谋划了12处中大型体育公园。
截至目前,青岛市已经建成海泊河公园、唐岛湾公园、城市阳台体育公园、深圳路体育公园等7个中大型体育公园。莱西市姜山新城体育公园、西海岸双珠体育公园等一批项目也在加紧建设中,数量和进展情况在全国同类城市同步领先,并且力争形成一个覆盖面广、类型多样、特色鲜明、普惠性强的体育公园体系,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对体育健身设施的需求。
方案以2025年和2035年为2个时间节点,分阶段制定了主要目标。到2025年,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公益性健身设施超过11000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5平方米。全民健身活动遍布城乡,每年市级全民健身活动不少于90项,区(市)级全民健身活动不少于300项。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0%,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3.2名,各级体育社会组织不少于1800家,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达到95.5%。政府提供的全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高,体系更加完善、标准更加健全、品质明显提升,努力争创国家全动健身模范市。
到2035年,与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全民体育健身设施日益完善,智能化应用普遍推广,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全民健身赛事常态化。全民健身成为赋能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建设健康青岛、体育强市的重要力量。
今年,市体育局将紧密结合“深化作风能力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让健身设施举步可就、让赛事活动持续高潮、让健身指导就在身边。
加强全民健身政策供给。《青岛市全民健身条例》已列入市人大常委会2023年立法计划。按照市委第十三次党代会“争创全动健身模范城市”要求,市体育局正在制定工作方案,启动创建工作。
完善全民健身设施布局。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山头公园整治。全力推进弘诚体育场优化提升项目,力争2024年投入使用。年内新建改扩建全民健身体育公园10处,健身步道和设施300处。
优化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加快 “全民健身一张图”项目建设,为全市6万件全民健身设施加装二维码,实现扫码查看设备信息、使用说明等,并能一键报修,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数字化、精准化、便捷化水平。
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定期向社会发布体育赛事活动清单,举办市级赛事230余项。创办农民体育节、体育俱乐部联赛、民俗体育运动会等全新赛事,年内组织社区运动会不少于600场次。
常态开展科学健身指导。持续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赛、国民体质监测“六进”活动,举办80场“运动促健康”大讲堂,市、区两级开通体育咨询服务电话,常态开展体育公益志愿服务,将科学健身指导送到市民身边。(作者 王灿)